外盘期货杠杆 8旬尼姑绝食7日圆寂,曾参加抗美援朝,去世后“坐缸”3年_姜素敏_仁义_父母

发布日期:2025-04-13 21:26    点击次数:60

外盘期货杠杆 8旬尼姑绝食7日圆寂,曾参加抗美援朝,去世后“坐缸”3年_姜素敏_仁义_父母

富家千金从小喜爱佛法,一心削发为尼

仁义法师的原名是姜素敏,1911年出生在东北辽宁省沈阳市的一个富裕家庭里。

那个年代,中华大地正在经历一场剧烈变革,很多人仍然为吃不饱饭而四处奔波。

姜素敏的家庭却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不仅平日里不愁吃喝,还有闲心余财去培养女儿。

等到姜素敏稍微长大一点,父母就把她送给了私塾,让她好好读书,课余时间还在家里请了老师,让姜素敏学习琴棋书画。

姜素敏父母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是富户人家通行的做法:

生了儿子就让他继承家产,生了女儿就把她教成富家千金,让她嫁个好人家。

展开剩余93%

可是姜素敏从小就表现出跟其他富家千金不一样的地方,对于进私塾读书这件事,她是十分喜欢的。

可是对于那些千金小姐所喜欢的琴棋书画,姜素敏则没有太多兴趣。

她课余时间最喜欢的,是到附近的庙里听诵经的声音。

等到年纪再大一点,姜素敏开始把家里的粮食送到寺庙进行布施,留在寺庙的时间比留在私塾的时间还多,甚至表现出了想要出家的想法。

这样的想法对于她的父母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他们生下女儿,就是要嫁到门当户对的大户人家,结一门好亲事,若是姜素敏出了家,这些年来的养育岂不是白费了?

于是姜素敏的父母开始严厉阻止她前往寺庙学习佛法,也开始提前为她谋划亲事。

遭到父母阻止的姜素敏觉得,自己既然不能如愿出家,那就学一门医术,在心底里作为佛教俗家弟子,用医治病人的方式来拯救凡俗众生。

于是在17岁的时候,姜素敏开始学习中医的针灸。

她天性聪慧,短短几年便学有所成。

平日里也会帮附近看不起病的老百姓诊治,虽然治不了大病,但是小病小灾一治便好。

姜素敏行善的事迹在附近的穷人口中口口相传,也传到了姜素敏的父母耳中。

他们觉得女儿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一定要尽快把她嫁出去。

在姜素敏19岁的时候,她的父母为她订了一门亲,把她嫁到了吉林通化的一个大户人家。

姜素敏心底对于这门亲事百般不愿,可是父母之命不可违。

在当年那个时代,她没有掌控自己命运的权利,只能屈从于父母的权威。

但是姜素敏嫁到丈夫家的时候,身上穿的是一件道袍。

她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不满,也表达自己内心对佛法的向往。

好在,丈夫对姜素敏的这种行为并没有太过追究。

二人就以相敬如宾的方式相互扶持着生活了十年。

这十年的时间里,姜素敏没有给丈夫生下一儿半女,一直保持着心向佛法的初心。

对于姜素敏的这种坚持,丈夫和父母都没有什么办法。

结婚十年之后,姜素敏的丈夫因为一场意外而去世,婆家也因为她这十年来的行为而对其不满。

姜素敏终于获得了自由,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掌握人生的权利。

于是1940年,29岁的姜素敏来到了山西的五台山。

在显通寺一位高僧的主持之下进行了剃度出家仪式,成为了一名女尼,法名为仁义,过上了向往已久的出家生活。

医术修行有成,她加入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

出家之后的仁义法师,每天过着念诵佛经、农耕收获的日子。

由于年轻的时候学过一段时间中医,仁义法师本着佛家治病救人的心态,在31岁的时候进入了沈阳中医学院,开始系统化地学习中医。

希望在研读佛法的同时,能为当时看不起病的劳苦大众做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四年之后,仁义法师学成毕业,平日里除了农耕与诵经,也会替人诊治。

时间一长,人人都知道五台山显通寺有一位治病救人的活菩萨。

一时间五台山上人头攒动,病人们都前往显通寺,希望得到仁义法师的救治。

或许在其他尼姑看来,这些凡尘俗事会打扰显通寺中的清修。

不过仁义法师认为,只要修行者的内心保持清修,帮人治病就只不过是普渡众生的一个手段,不会打扰修行,反而会积攒善业。

正是这样的想法,让仁义法师在战争爆发的时候选择了奔赴前线,为战士们奉献自己的力量。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前赴后继地奔赴前线保家卫国。

志愿军中除了解放军的士兵之外,也有不少自愿参加的民间人士。

他们没有办法持枪战斗,却能为志愿军提供后勤保障。

39岁的仁义法师得知了在遥远的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士正在流血受伤。

她毅然决定亲自奔赴前线,以医生的身份为志愿军提供帮助。

1951年,仁义法师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在同年跟着军队一起来到了朝鲜战场。

虽然理论上仁义法师并不是战士,而是战地医生。

但在残酷的战场上,她根本没有办法稳坐后方等待运送回来的伤员进行治疗。

只能跟着战士们一起趴在雪地里、住在地洞里,在枪林弹雨的战场前线,冒着被子弹击中的风险抢救伤员。

不过仁义法师并未因为这样的危险而退却。

有一次在战场上,仁义法师正在抢救倒地的伤员,一颗不知从何处飞来的子弹打穿了她的左手。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疼痛,仁义法师没有任何的犹豫。

她用绷带简单地包扎了一下自己的伤口,就又开始投入到抢救伤员的工作中。

很多年轻战士第一次上战场被子弹打中的时候,都没有仁义法师反应得如此平淡。

可见其内心对治病救人的执着,以及平日里念诵佛法所带来的平静心态。

从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到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结束,仁义法师一直伴随着志愿军的战士。

她从枪林弹雨中幸存了下来,救治了无数伤患,最终得以跟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胜利回国。

她用她的血汗告诉我们,她爱教更爱国,她是一个讲慈悲的比丘尼,更是一个知恩图报责任心强的好公民。

以仁义法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她本来可以获得无数的荣誉和奖励。

可是她没有主动接受这些,而是把参加战争的过往深埋在心底,作为一个普通的行脚医生,在国内开始了治病救人的旅途。

这一治,就是三十多年。

带着200斤石磨盘到处行医,救下无数百姓

三十多年治病救人的旅途中,仁义法师总是随身带着一个200斤的石磨盘。

每到一个地方,她安顿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附近采集草药。

如果附近没有,就到药铺购买,然后把这些草药放到石磨盘里磨成可用的药粉。

曾经有人感到疑惑,问过仁义法师,为什么要带着这么笨重的石磨盘四处行医?

仁义法师是这样回答的:

“没有石磨盘我怎么磨药?这个石磨盘跟了我这么多年,丢下也怪可惜的,我到处帮病人看病,就算在当地买石磨盘,也一时半会买不到合适的,各种病所要的药方都不一样,如果没有石磨盘,我怎么去制药和治人?”

在行医过程中,仁义法师总是会优先帮助穷苦人家。

因为有钱的人就算得不到仁义法师的救治,也可以花钱请其他大夫来治病。

可是没钱的穷人如果没有她的帮助,恐怕就只能自己自生自灭。

在收费方面,仁义法师基本上没有固定的收费方式。

遇到有钱人家,会象征性收点草药费,对方如果愿意布施,也会多给点。

而遇到穷苦人家的时候,仁义法师会分文不取。

就算如此,仁义法师也因为有钱人的捐赠,而积攒了不少积蓄。

因此曾经有人问她,既然手头已经有钱了,为什么还要带着那么笨重的石磨盘到处行走,为什么不找个地方好好安下家来,或者找个寺庙潜心念佛?

对此,仁义法师有自己的想法:

“我治病肯定不是为了赚钱,要是为了赚钱,那我也不会出家了。你亲眼看到那些病人的痛苦的时候,你心里也不会好受吧?健康的人不知道病人有多苦,我看着病人就觉得替他们难受,所以我就要治好他们。”

这种普度众生的行为,仁义法师做了三十多年。

直到72岁的时候,仁义法师觉得自己在凡俗中已经历练够了,才来到了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的通慧禅林,在这里重新开始入寺修行。

通慧禅林处于一片幽静的古林中,四周有山、有水、有花、有鸟,是一处十分理想的修行场所。

可是通慧禅林里面的院落已经荒废了很久,如果要在其中修行,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翻修和重建。

仁义法师已经年近八旬,可是多年来带着石磨盘四处行走,让她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有足够的体力主导一场规模宏大的修建工作。

这些年来,仁义法师四处行医时,虽然没有主动向人收钱,可是一些有钱人家的捐赠布施。

再加上一部分患者主动想要提供的医药费,让仁义法师攒下了将近12万元的积蓄。

在20世纪80年代,12万元算是一笔巨款。

仁义法师没有把这些钱花在享受上,而是全部拿出来,用在了修建寺院上。

在这个过程中,仁义法师亲自拿着文件材料到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四处挑选建筑材料,亲自监督施工。

这样的工作量在很多年轻人看来都难以承受,可是年近八旬的仁义法师丝毫不觉得疲劳。

在施工过程中,仁义法师甚至还每天抽出大量的时间为前来求诊的患者进行诊治和配药。

难以想象究竟是什么样的坚持,让这位老人能够如此精力充沛。

两年的工程过去,通慧禅林里面的院落修复一新,变得庄重肃穆,重现往日光辉。

再加上仁义法师这么多年来名声在外,一时间香火鼎盛,周围无数百姓前来此地烧香拜佛。

仁义法师把自己这么多年的积蓄都投入到兴建寺庙中,寺庙建成后,她自觉已经为弘扬佛法做出了所有的贡献。

于是接下来的人生里,仁义法师又开始四处行医,脚步踏遍了大江南北,各地都有她治病救人的传说。

直到1995年4月,已经84岁的高龄的仁义法师才从外面行医归来,回到了九华山通慧禅林。

此后7天的时间里,她没有吃一粒饭、喝一口水,最终在1995年11月28日晚上19点圆寂,享年84岁。

坐缸三年不腐

弟子们按照仁义法师的遗愿,把她的遗体放进了缸中并封缸保存。

时间转瞬而逝,1999年1月2日,到了仁义法师开缸的日子,九华山通慧禅林的弟子们感到十分紧张。

下午15点,仁义法师生前最看重的弟子思尚法师,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已经保存三年多的坐缸。

只见缸中的仁义法师稳稳地端坐,指甲、毛发尚存。

当年把仁义法师的遗体放进缸中之前,仁义法师的十指是相对的,可是开缸之后,仁义法师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是相抵的,像是在捻针一般,这是仁义法师一生来为人扎针治病最常用的手势。

所谓“坐缸”,是僧人圆寂后举行的一种仪式。

高僧大多在圆寂的时候,一般都是以坐化的方式离去,而不是像普通人一样以躺下的方式离开。

而缸葬是僧人坐化的一种特殊方式,一般是在僧人圆寂之后,将其盘坐装殓在一个特制的陶缸中,并在遗体四周添充木炭、石灰、香料等物品,用来除湿防腐,再密封缸体安葬。

坐化在发展过程中跟缸葬结合起来,产生了“坐缸”这一独特的圆寂方式。

弟子们会按照僧人的嘱托,在僧人圆寂之后将其遗体放入缸中,然后封缸。

其实,尸体的腐烂主要是细菌的作用,因此,制作肉身佛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抗细菌的过程。

虽然古人不知道细菌(这是一个现代概念),但是他们也有一种模糊的或者粗略的印象。

因此也有各种措施来防腐,就像埃及木乃伊的制作一样。

当然这种现象的发生,除了条件比较苛刻之外,也有一定的偶发性。

毕竟,历史上成功的屈指可数。

纵观仁义法师的一生,她用自己的医术治病救人,为那些受困于凡尘俗世的普罗众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同时并不贪恋钱财,把得到的布施全都花在了修缮寺庙上。

她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诫每一个人——但行好事外盘期货杠杆,莫问前程。

发布于:天津市